【我与共和国同成长】王燕菊:公正允直 无私奉献
发布人:何泽新  发布时间:2019-11-14   浏览次数:765

【风雨七十载   我与共和国同成长】


有一群人

与共和国同成长

与暨南园共命运

他们当中

有诲人不倦的教师

有立志报国的归侨

有勤勉敬业的工人

……

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暨南人

作为新中国的建设者与见证者

他们的命运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平凡人”成就“非凡事”

“小故事”展现“大时代”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我们特别推出

风雨七十载  我与共和国同成长

口述历史访谈栏目

一起走近共和国的同龄人

倾听他们讲述光阴的故事


公正允直 无私奉献


人物简介

王燕菊:1949年3月出生于上海。历任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广播站站长、教育工会副主席,暨南大学教育工会副主席、文学院新闻系党总支书记、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正处级),曾获安徽省“语言文字先进个人”、广东省“教育工会工作先进个人”,安徽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以身作则,践行榜样力量;舍己为公,回报集体温暖。让我们走近王老师70年的人生历程,看她如何用自身的经历诠释“责任”二字。

 

少年立志 理想远大

王燕菊出生于大上海。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无论是教育力量还是资源整合在当时都是仅次于首都北京。先进的教学理念、优秀的师资团队,丰富的教育资源,都对她儿时起了极大的启蒙作用,“小学时,除了上海市图书馆外,各区还设有图书馆,学校将借阅证分发给成绩优异的同学,我有幸获得一张。《格林童话全集》是我借阅的第一本图书,也是因为它,我爱上了阅读。”以宋庆龄之名建立的上海市少年宫,更是培养了她的诸多兴趣,“我学过刺绣,学过木偶表演,也算学过武术,哈哈,就算也见识了很多。”

回想起年少时的经历,王燕菊对她加入少先队的记忆印象格外深刻,言语中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小学二年级我就加入了少先队,是第一批,很荣幸”,“始终就绷紧那根弦,觉得一定要做好。因为从小老师教导我们,‘中国少年先锋队’是先锋的组织,它是有一定要求的。而红领巾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我们要爱护它犹如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语文课本的长征故事,老一辈科学家放弃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的光辉事迹,都深深地镌刻在王燕菊的童年记忆中,“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写‘我的理想’是什么?很多人说,‘我长大了,我要当科学家’,‘为什么?’‘能为国做贡献,为国争光’”。

 

踏实肯干 勇于担当

王燕菊的初、高中生活是在上海市第十一女子中学(原上海私立允中女子中学)度过的。高中毕业后,她的档案资料全部移交给街道,由街道安排她的去处。在“全国一片红”的背景下,她本想响应祖国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去黑龙江的军垦农场圆当兵的梦。然天不遂人愿,几经周折,最终被派往安徽滁州来安县下属的一个小村庄插队落户。

回想起插队生活,王燕菊说道:“当地乡亲们都知道我们是知青,是响应祖国号召到农村来的,所以他们都很善待我们。”在之后的两年里,她一直与这些辛劳又淳朴的农民一起,起早贪黑,“他们觉得我表现还不错。在他们印象里,上海的孩子都比较娇生惯养。但很多活儿从小我都会主动去学、去做,像挑担子之类的我都会干。”

从上海女中的优秀学子,到山野田畦上挑担打水的勤恳知青,她无怨无悔,“我们这辈人,不怕苦、不怕累,就觉得应该为祖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正是出于这份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即便在她独自承受母亲罹患癌症将不久人世的巨大悲痛时,也尽其所能,响应号召,积极工作。

为他人、为集体,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是那个时代先锋模范的真实写照。王燕菊坚定地接受和服从着组织的安排,把它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而且,把这份责任与担当化作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在履责中完善自我、成就自我。

1972年,因缘际会,她得到当年额外增加的一个推荐指标,进入安徽工农大学(今安徽师大)学习,开启了新的生活。

(大学毕业时的王燕菊)


察己知人 先人后己

据王燕菊回忆,在安徽师大读书期间,老师曾找她谈话,询问她为何不递交入党申请书。她每次都回答,“觉得自己不够条件”。王燕菊认为,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考察一个党员是否合格,都要对照党章,看他各方面素养是否符合要求。“我认为,申请入党时,首先要符合党员的条件,不能放松;入党以后,要继续努力,因为你是先进分子,你是榜样,不能把自己当普通的人。虽然,从人格上大家都平等,但是从对自己的要求上,一定要严格,在任何时候都是这样的。”从眼含热泪写完入党申请书,到后来一门心思扑在党务工作上直到退休,数十年的时光自此而始。

在来广州前,王燕菊便是安徽师大教育工会的副主席,兼任女教职工委员会主任。来到暨大后,她继续选择教育工会,先是担任副处级调研员,后经选举担任工会常务副主席,负责具体工作。“这份工作是为全校教职工服务的,我觉得很有意义!”

 


(在工会期间的工作照)

王燕菊刚上任,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福利分房。“这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要做到公平合理,让大家都满意,很不容易。”她回忆道,“不管是方案的制定,还是具体的落实,都充满着种种困难。”在她看来,自己身为一名党员,又处在工会主席的位置上,必须要做到“公允”,必须尽可能地消减那仅有的一点私心。“所以第一次分房,我没参加。”王燕菊与爱人商量,祖孙三代继续住在原来学校“筑巢引凤”的博士楼里,总共60多平米。“他也很支持我,理解我。我觉得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所以工会的工作给我的感觉是,很辛苦,但很美好!”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担任工会常务副主席期间,她不遗余力地去了解教职工的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从工会调任到学院,在新闻系党总支书记、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的位置上,王燕菊一直秉持着恳切且负责的态度,用心用情为大家服务。“我认为,对于必须要做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我都要努力去做。但有的事情不是我能力所能及的,那我会坦诚地讲清楚,所以他们也能理解我。”


在原新闻系(今新闻学院)工作期间出席敦聘教授仪式

 

在原医学院工作期间代表学院出席活动

 

将心比心,王燕菊不但赢得了其他老师的认同和支持,还收获了真心的朋友,“退休以后,一些老师同我讲,很想和我一起聊聊天,因为他们觉得与我距离更近了。我感到很安慰,我觉得这就是我付出所得的回报,有那么多朋友是真心对你好。”

把一次次无私付出视为“普通的小事”,将他人的认可和组织的信任当作一种“幸运”。谈话间王燕菊多次提起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殷切嘱托,“当时我写入党申请书的时候我就觉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这一切。作为一个党员,该做什么,你心里要有数;有数了你就要去做;既然做了,你就不能计较得失。”自小的熏陶与教育,集体的关爱和温暖,让她成为了一颗坚定执着地散发光与热的小太阳,党给予她光芒,她又用自己去照亮周遭的一切。

“新中国成立70年,应该说我们都是得益者。”王燕菊生于1949年,今年已然70周岁,与共和国同龄。她的70年,荆棘载途;共和国的70年,筚路蓝缕。回顾新中国第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最默默无闻的坚守与最赤诚可热的初心,也看到了国家70年来发生的天翻地覆的新变化。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的未来会更加美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我与共和国同成长】栏目往期文章:

►《敬业乐群 爱生如子》

► 《国之所需 吾辈所向》

► 《诲人不倦 坚定从容》

► 《我和我的祖国》

► 《初心勉行 一片赤诚寄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