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共和国同成长】朱宁:初心勉行 一片赤诚寄医海
发布人:何泽新  发布时间:2019-10-08   浏览次数:818


【风雨七十载  我与共和国同成长】

 

有一群人

与共和国同成长

与暨南园共命运

他们当中

有诲人不倦的教师

有立志报国的归侨

有勤勉敬业的工人

……

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暨南人

作为新中国的建设者与见证者

他们的命运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平凡人成就非凡事

小故事展现大时代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我们特别推出

风雨七十载  我与共和国同成长

口述历史访谈栏目

一起走近共和国的同龄人

倾听他们讲述光阴的故事


初心勉行 一片赤诚寄医海

华侨医院特诊中心的走廊上,挂满了医务人员工作的照片与荣誉,见到朱宁主任已是约定时间的20分钟后,她匆忙而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去办公室,连说“不好意思,刚刚接待完候诊的病人”。

朱宁接受离退休工作处专访

 

19498月出生的朱宁与新中国同岁,算来已是古稀之年。但她还是坚持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到医院稍作准备,即开始接诊,直到看完当天的所有病人,方才离开。从下乡时期的农村知识青年,赤脚医生,经党和国家的培养及自己的努力,成长为儿科教授,急诊科主任医师,近五十年的刻苦钻研,朱宁将她人生四分之三的时间奉献给了医学和病人。


生于浮世,立志从医

朱宁祖籍江苏,父亲从苏联留学回来后被派往陕西兵工厂工作,一家人也随之去了西安生活。在她出生之前,本已有四个哥哥,但由于当时生活比较贫困,医疗条件落后,最大的哥哥只活到6岁,最小的7天就夭折了。她出生时,全国已经解放,生活条件较之前改善了很多,因此母亲经常会对她感慨道:“没有共产党,哪有你这条小命!”哥哥们的夭折,在朱宁的心中埋下了一颗“从医”的种子,她时常想“如果病人都能被救活,那该多好啊!”


青年时期的朱宁

 

1968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为响应毛主席提倡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正在读中学的朱宁开始了在宝鸡市甘峪公社的下乡生活。“我们13个人组成一支小队,其中有队员的父亲当过周总理的司机,有队员的母亲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了。我们选择了宝鸡市最艰苦的地方,从公社走到队里有30公里远,背着行李走了五、六个小时才到。山路很窄,两人相向而行必须侧身,一旁是悬崖绝壁,另一旁则是万丈深渊。”

 

下乡知青合影 前排右一为朱宁

 

下乡的生活和原来截然不同,没有以前的学习环境,每天还要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从山下背八九十斤的玉米红薯到山上,陡峭的山路走起来都是心惊胆战,路上没有歇脚的地方,只能一直往上爬,哪怕支撑不住,也要咬牙坚持。三年艰苦的下乡生活,并没有动摇朱宁想要考大学、学医学的决心。她始终坚信,医生是最能体现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精神的职业。于是,劳动之余她自学了高中全部的数理化课程,后来在中山医学院的招生考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从此,朱宁开始了自己的医学追梦之旅。“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当医生,能实现自己理想的人不多,我是其中一个,所以我特别知足!”


坚定信念,持之以恒

由于父亲曾在日本兵工厂工作过,文革期间受到了批判,导致朱宁入党政审不通过。进入中山医学院后,她主动向党组织说明情况,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对党的认识与向往,并表明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终于在1973年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我们那一代人,入党的积极性都很强。许多革命先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的幸福生活献出生命,我们也愿意为国家奉献一切。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体会不到,但我们当时确实是这么认为的。”

 

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朱宁被分配到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工作,一晃就是12年。在这期间,她先后担任了儿科党支部书记和门诊办公室副主任,连年被评为“先进优秀工作者”。

 


“当时协和医院是武汉最大的医院,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样的大医院工作非常辛苦但确实锻炼人,尤其是儿科。记得有次值夜班,我总共接诊了147位病人,看完诊后是扶着墙走回办公室的。”尽管到儿科工作是组织分配的结果,并非朱宁的理想岗位,但她通过自我调节,从中找到了工作动力。“儿科是‘朝阳学科’,孩子大多表述不清,想要准确判断病情、对症下药,医生必须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细心,我认为这极具挑战性,也很有意义!”

 

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医学水平,朱宁在工作之余不断进修学习,在1982年获得了硕士学位。“医生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职业。就诊过程中不断遇到新问题,需要不断读书学习、查找资料,寻找治疗方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于医生来说,就是把本职工作做好,让每位病人减少疾病的折磨,把每一位病人当亲人朋友。我们要始终抱着这种信念和坚持去做这份工作。”

恪尽职守,德医双馨 

1987年,朱宁随先生来到广州工作。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三院工作3年,先后担任了急诊科主任和门诊办公室主任;1990年,应邀成为华侨医院急诊科主任,这一待就是20年。在华侨医院工作期间,朱宁一直担任暨南大学医学院本科教师,将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还成立了急诊医学教研室和急诊科党支部,以身作则带领支部党员一起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急诊科20年发展了16位党员,我们党支部的同志,有些刚下夜班一听说有抢救又立马回来;有的买好票准备回家了,看到有病人送进来又赶紧投入抢救,这种情况很多。但我觉得这种事情没必要大肆宣传,这都是党员应该做的。”

  

“把病人当做自己的家人”是朱宁一直秉持的信条。为了提高急救效率,她带领科室成员整理出12个危重病抢救注意事项,并要求急诊的所有医生都铭记在心。“送来病人时,如果医生很慌乱会影响急救效果,大家照着文字上的指导做就会顺利很多。必要程序先做好,诊断基本出来了,抢救方案、治疗方案也就出来了,抢救成功率就更高了。”

在数十载的从医经历中,朱宁也曾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如化解病人就医时强烈的负面情绪、抢救被追捕的逃犯、将弃婴送往孤儿院、为打工仔追讨医药费等。每每谈起这些,朱宁总是笑笑:“我是一名党员,也一名医生,善待他人是我应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初心不改,助力扶贫 

1999年,朱宁获得广东省卫生厅、人事厅授予的“白求恩式的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在谈到对这份荣誉的理解时,朱宁说道:“荣誉是党赋予的,要激励自己更加勤奋地工作,绝不辜负党的期望与厚爱。”

 


实际上,她在工作中也很好地诠释了“白求恩精神”。在2003年抗击非典过程中,朱宁投身一线、全心救治,连自己也因高烧被暂时隔离。“当时放射科主任给我拍了个片子说肺里有异常,我听了以后浑身发麻,担心自己也被传染了。但后来转念又想,总要有人牺牲,该冲到前面还是要往前冲。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好好干到底!” 抗击非典工作结束后,朱宁因贡献突出被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授予二等功。

退休后,朱宁被返聘为医院特诊室主任,并积极参与扶贫义诊工作。她是广东省清远扶贫点医疗扶贫的主要负责人,重点帮扶清远中医院。这家医院成立初期,缺乏有经验的医生,朱宁带领华侨医院扶贫团队及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的部分退休医生每隔一周去坐诊一次。“主要是帮助他们把好医疗质量关,教年轻医生如何写好病例;同时还承担教学任务,主讲小儿神经、新生儿防流感、中毒、重症救治等。”朱宁还跟着医疗队到甘肃省积石山县开展义诊活动,帮助扶贫点的医生区分传染病、授习基本的抢救技巧和诊断措施。

 

朱宁参加义诊工作

朱宁获得服务清远贡献奖

揭西县扶贫点医疗扶贫

 

对于年轻医生的成长之路,朱宁由衷感慨:“读书,一定要多读书!终身读书,终身受益,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其次,要懂奉献。人活着,要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抱负。我今年70岁了,身体依然硬朗,在我看来,工作着的状态是最美的,忙就是长寿的秘诀。”

 

在旁人看来,朱宁早已是儿科和急诊科的专家,但她依然谦虚、自律、不断学习。70载的岁月积淀,造就了她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服务病患的坚定信念和恪尽职守的职业精神,这些美好品质如同阳光一般温暖洋溢,照亮了身边所有人,也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繁荣发展的美好明天。


【我与共和国同成长】栏目往期文章:

►《敬业乐群 爱生如子》

► 《国之所需 吾辈所向》

► 《诲人不倦 坚定从容》

► 《我和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