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共和国同成长】江进良:坚守平凡 创造不凡
发布人:何泽新  发布时间:2019-11-18   浏览次数:709

【风雨七十载   我与共和国同成长】


有一群人

与共和国同成长

与暨南园共命运

他们当中

有诲人不倦的教师

有立志报国的归侨

有勤勉敬业的工人

……

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暨南人

作为新中国的建设者与见证者

他们的命运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平凡人”成就“非凡事”

“小故事”展现“大时代”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我们特别推出

风雨七十载  我与共和国同成长

口述历史访谈栏目

一起走近共和国的同龄人

倾听他们讲述光阴的故事


坚守平凡  创造不凡


人物简介

江进良:印尼归侨,退休前于暨南大学总务后勤饮食服务中心任职,创办东南亚风味餐区、盘菜供应点、熟食供应点以及豆腐品作坊。因工作表现突出,曾被多次评为暨南大学先进工作个人。


干净、整洁的食堂操作间里,有一群默默无闻、不断忙碌的身影,他们的角色看似无足轻重,但却肩负着保障全校师生膳食健康与安全的重任,江进良则是他们中的一员。在回忆起他与祖国的故事以及与暨南大学的渊源时,他面带微笑,向我们缓缓道来。

年少寻根 从新开始

1960年,中国正经历着一次严重的印度尼西亚排华事件,许多在印尼打工生活的华侨选择归国,江进良一家就在其中。这一年,年仅11岁的江进良第一次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开始他的新生活。

当时,中国恰逢经济困难时期。江进良一家人口多,共育有七个孩子。尽管国家提供了适当的补助,但整个家庭的经济形势仍然严峻,缺少食粮的窘况时有发生。回忆起回国初期的艰难情景,江进良面色平和地说道:“知道回来是要耕田、种地,回来还带锄头。”他们在回国之前就做好了需要艰苦奋斗的准备,生产工具连同行李一起被他们带回了国。

父母回国劳作,而江进良则被安排进了英德华侨农场的职工子弟学校里读书,在那里完成了他小学至中学的学业。江进良在印尼的中华学校时主要使用印尼文字,回国以后才慢慢开始使用中文。经历一定的学习适应期,他最终克服了学习上存在的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1968年高中毕业以后,江进良留在英德华侨农场工作。刚开始,他也是下田地,种水稻,种甘薯。后来又被调去做基建,还做过煤矿工人。江进良在叙述这一段经历时,始终保持着淡淡的微笑,他没有对其中的艰苦进行太多的描述,只是常常提到一句话:“慢慢适应吧!”在那让人无奈的环境中,“慢慢适应”无形中成为江进良面对生活的一种哲学。


(国营英德华侨茶厂机关办公室旧址)

 

扎根暨大 服务师生

改革开放以后,整个广东省的经济增速不断加快,许多在农场工作的华侨终于迎来了宽松的发展氛围。1987年,随着归侨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只要有单位可以接收归国华侨,在农场工作的归侨们都可以分配到其它单位工作。在打听到暨南大学有接收名额时,江进良便选择调出农场,来到暨南大学总务处膳食科工作。从此,江进良扎根在暨大,为全校师生的膳食健康服务,直至退休。

江进良进入膳食科工作之初,暨大的饭堂还是四座蒙古包,这是当时暨南园中特色鲜明的建筑之一。每逢节日或是周末,把食堂餐厅的板凳、灯柱等往两边挪开,中间的一片空地就成为举行舞会的场所。在暨南人眼里,蒙古包式的食堂不只是一个吃饭的地方,那里还承载着一代暨南人的峥嵘岁月,记录着他们心中不可磨灭的青春回忆。

(暨南大学蒙古包食堂原貌)

蒙古包的后面就是食堂的操作间,据江进良回忆,当时整座厨房的硬件设施条件比较落后,但食堂的工作人员都充满干劲,勤恳认真,乐于奉献。他们中有负责监督统筹的管理员,有烹饪、打菜的师傅,也有保洁人员等等。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对待看似寻常简单的工作,齐心协力为全校师生服务,即便无人喝彩,亦甘之如饴。

 

积极创新 严格要求

江进良还坚持做有特色的餐饮,积极为创新食堂建设贡献力量。暨南大学是一所华侨学府,东南亚学生数量较多,在印度尼西亚长大的江进良比较了解东南亚学生的口味,便力议设立东南亚餐厅,并且从外聘请了烹饪方面的人才,成功办起了东南亚餐厅,受到学生的欢迎。江进良举出几种东南亚餐厅的特色菜:咖喱饭、黄姜饭以及印尼特色菜。如今,暨南大学石牌校区的食堂已经没有东南亚餐厅,但现在回忆起来,江进良仍然显得有些兴奋与激动。

江进良任职期间,曾多次获得“先进个人”的称号。对待食堂管理工作,他强调一定要“严”。严格抓好成本核算,严格把控食材质量,严格把关卫生条件,严格做好防火防毒。以原料的选取为例,为了减轻成本核算的压力,同时保证原料质量,所有食材都是经过多家对比以后才做出的谨慎选择。原料经过食检后若是出现货不对板的情况,江进良会直接退货给供货商。对于一些供货商的求情,江进良依然坚持一个信念,“首先你不要有贪念!”在他看来,食堂工作,尤其涉及食品安全方面,容不得一点马虎。曾经的食堂因为打面机靠近窗户,所以晚上需要安排人员巡逻以防盗防毒。江进良白天在食堂工作,晚上就留在食堂巡逻,连妻子都说他工作起来没日没夜的,他自己也笑称:“我也没有休息天的。”他还这么形容自己的工作:“我们是坐在火山口,最怕出现问题,怕出现中毒的现象。”正因为他这种兢兢业业、勤恳不怠的工作态度,在他管理期间,食堂从未发生过安全卫生事故。 

(获奖证书)

对比曾经艰苦的工作环境,如今的食堂,硬件设施已经得到极大的改善,然而在师生中的认可度还有待提高。在江进良看来,要改变现状,还要多从管理上下功夫,不能有一丝松懈。整个访谈过程中,他一直强调工作需要有责任心,讲求敬业精神。责任与敬业,便是他能够多次荣获“先进个人”荣誉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他一直以来秉持的人生态度。

山河巨变 吾心向美

今昔对比,江进良亦感慨万千。回想起最初归国的情境,再看看今天的中国,他感叹道:“哇,那真的是没得比!”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对此,江进良爽朗一笑,打趣着说,打个不是十分恰当的比喻,我从印尼来,50年以后回访印尼,可能仍然能找到在印尼的老家。而如果一个人离开中国四、五年再回来,那他的感受“真的是找不到路”。对于新中国七十年来的变化,江进良称他们这一代人的感受极深。伴随着祖国的腾飞,他们亦真正从苦难走出来,享受着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带来的福利。

退休以后,江进良除了领固定的退休金,还拥有政府的政策补贴。有时家中不做饭,妻子便会到食堂打几个菜回家,或者他们直接到食堂吃“大配餐”。减轻生活压力的同时,还给了他们一个经常与老同志见面的机会。分享起现在的退休生活,江进良满眼皆是笑意与满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风雨沧桑,山河巨变。从印度尼西亚到中国,从英德华侨农场到暨南大学膳食科,从蒙古包食堂到现代化食堂,江进良的生活随着祖国的变化而变化。与新中国同岁的他,在祖国的滋养下成长,他亦见证了祖国波澜起伏、蓬勃向上的历程。

 “祖国繁荣昌盛,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江进良激动地说,在他的心里,永远对新中国的未来抱有美好的期许,而这也是我们所有人对国家的真诚祝愿! (文学院研究生 潘周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