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共和国同成长】许允中:扎根基层 勤勉务实
发布人:何泽新  发布时间:2020-01-06   浏览次数:687

许允中:扎根基层 勤勉务实


人物简介

许允中中共党员,1949年3月出生于广州。历任暨大后勤水电科副科长、基建处工程监理科副科长、后勤集团维修与水电服务中心经理,曾参与曾宪梓科学馆、校友楼、学生宿舍以及珠海校区建设。


常言道,无志不足以行远,无勤则难以成事。作为一名工人、一名基层工作者、一名共产党员,许允中用70年的时间,诠释了什么叫做本色人生。

 

少年立志 劳动光荣

1949年,许允中出生于工人家庭。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他见证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州的城市变迁。回忆起儿时的生活,他充满感慨。“小时候,广州几乎没有高楼大厦,我十几岁才第一次见到私家车。当时我家住在高第街义安里,一幢房子里总共住了8户人家,楼上3户,楼下5户。我们全家6口人挤在13平米的空间里生活,虽然很小,但是收拾得干净整洁。那时候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民风很淳朴、邻里关系很融洽,用夜不闭户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许允中的成长深深印刻着父辈的烙印。他的父亲本在香港生活,广州解放后,毅然放下香港的一切返回广州。“我的父亲曾说,他之所以回来,是出于对中国共产党的由衷敬佩。它不仅能够彻底治理黄赌毒,让百姓安定生活,还让中国人长志气、有骨气!”

“当时的社会氛围,对工人的宣传力度很大。而且,父亲也从小教育我,当工人是受人尊敬的。这个观念一直深深影响着我。1973年,我在水利电力学院念中专,主动要求把干部身份转为工人。时至今日,我不后悔当初的决定,因为我始终坚信,无论你是何种身份,只要肯干、能干,爱党、爱国,一定会受到国家和人民的尊重。

 

知青岁月 历练成长

许允中念初中时,社会已普遍宣传“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初中毕业时,我原本打算到粤北连县开发农场。据提早踩点的知青反映,那里很穷。我们当时听了很兴奋,觉得越穷越好,越穷意味着施展的空间越大!”

然天不遂人愿,由于广州知青奔赴农村的热情太高,派往连县的名额有限,许允中最终被安排到广州近郊九佛农场。“起初,我感到很失落。觉得下乡地点离广州太近,而且九佛农场已初具规模,并非艰苦创业,自己满腔热情、浑身干劲无处可使。但是后来真正把心沉下去、踏实干事以后,想法就完全不同了。”

许允中下乡期间,在农场的第九连队工作,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是所有连队中劳动最繁重的。工作期间,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到田间劳作。而干农活、挑重物对于在城市里长大的许允中而言,都要从头学起。“每年的秋收、夏收、夏种我们都要帮当地的农民收割,知青一个人的工作量相当于农民的三倍。当时只有十六、七岁,一担湿谷170多斤,一下子就挑起来了,也不知哪里来的力气。”长时间、高强度的田间劳作,使知青们的皮肤被晒得发亮。“文革后,知青返城,公交车上的乘客见到我们,竟称呼我们为‘非洲兄弟’!”

采访中谈及是何种力量支撑着他完成一项又一项的自我挑战。许允中笑了笑,说“信念吧,一个永远跟党走的信念!这种信念慢慢地内化成为前进的动力,驱使我不断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

回忆起知青这段艰苦的岁月,许允中在言语中充满感激“我很珍惜这段经历,是它教会了我,无论身处何地,只要自己下定决心,克服畏难情绪,脚踏实地,肯学肯干,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扎根基层 永葆初心

1989年,许允中来到暨大服务,一干就是20年。在此期间,他曾参与学校科学馆、校友楼、供水加压站、学生宿舍、教工宿舍以及珠海校区的建设,对暨大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着深厚的情谊。

“初到暨大时,我只是一名中专生。暨大信任我,为我施展才能提供机会和平台并且委以重任,对此,我的内心充满感激。是暨大,赋予了我新的人生!”

怀揣着这份感动,许允中把他毕生所学全部运用到暨大的校区建设中来。长期坚守在基建一线,办事一丝不苟,凡事亲力亲为。在水电科工作期间,有一次施工进入验收阶段,他发现砖墙垂直偏差过大,要求将偏差墙体拆掉重砌。施工工人起初不以为然,提出削墙即可。后经实地测量,施工队心服口服。

工作过程中,同类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还有施工队试图以贿赂的方式通过质检。但许允中始终守住底线、不碰“红线”,严把质量关。他对专业的执着以及扎根基层的初心,深深地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永葆初心担使命,清风劲吹正气扬。许允中用他的人生经历,为青年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未来,我们将强化自身理想信念,工作积极主动作为,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勤勤恳恳做好每一项工作,争当新时代最美奋斗者。(萧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