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人生,当与生命中“最后”的某一场景相遇时,内心会涌起怎样的波澜?
“这是父亲李云扬与学生的最后一次合影。”年届73岁的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退休老师李胜利拿出一张照片,凝视良久,缓缓说道:“2003年12月,在家里,父亲最后一次和医学院的同学交流,和他们谈学习、谈人生,在他去世前的4个月留下这张他与暨大情深意长的照片。”
情动于衷。发黄的照片绵延着先辈李云扬91年漫长的人生轨迹,流淌着他在暨大25个春秋的岁月。
“1979年是暨大复办的第二年,父亲从合肥中科大调来暨大任党委第二书记兼第一副校长。”李胜利记忆清晰:“2004年3月父亲去逝,他与暨大学子的最后剪影从此永远定格。”
定格的是暨南情。拂去尘封,往事扑面。1913年,李云扬出生于广东省台山县,1936年在留日求学时经林基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迎着抗日烽火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窑洞聆听了毛主席畅谈抗日持久战。1938年,他受党的派遣与林基路等赴新疆开辟抗日新战场,先后任新疆省立一中校长、喀什地区教育局副局长、巴楚县长,为民族解放事业浴血奋战。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国家高教部综合大学教育司司长、江西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来到暨大,这位教育专家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一心要恢复这个大学的元气,办出一个有特色的华侨大学来。”
为恢复暨大元气,他思路清晰,广招贤才。他在刊于1980年5月《教育研究》上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写道:“大学校长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发现人才”。为办出暨大特色,他提出“要考虑华侨的需要与特点”,“侨生要求学医,我们设立医学院;侨生要求学办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知识,我们就设立经济学院或工商学院。”他特别强调对侨生要“通过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国际主义精神,也要有相当的马列主义水平。”为此,他身心付予,在生命最后的日子,90高龄的他仍把医学院的同学请来家里促膝谈心,言传身教,厚植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同学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张最后的照片,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情爱,是永远的家国情怀,是永续的暨南情缘。